上山欧鱼

点点滴滴,发自真心

我想先讲一个故事。
我高中时期租房子,隔壁邻居有个“不成器”,天天被他们长吁短叹的亲戚。
他是一个很机灵的小伙子,很聪明却不用在“正途”。自小喜欢的不是学习,而是京剧越剧地方戏曲。甚至经常逃学到戏班子里听人唱戏,让他的父母伤透了脑筋。
长大了一些,颇费了些功夫考上了高中。家人总算松了口气,以为他能收收心,好好学习,考上大学,找到工作,过上安稳生活。
可是有一天,他突然说:我不上学了,我要去学花鼓灯。
花鼓灯是我们那知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老一辈的最爱,年轻一辈嗤之以鼻。
他家人自然哭天抢地,父母老师齐上阵,都没能止住他的决心。
他毅然选择退学,加入地方花鼓灯剧团,从学徒做起。听闻现在已经加入省剧团。
他是我最佩服的人之一。
因为有他们,这些口口相传,无法用文字表述的技艺才不会失传,我们的传统才不至于迅速消亡。
但绝大多数的年轻人并不会选择他那样的路,代代传承的某些事物终会慢慢逝去。
这也是《百鸟朝凤》展现的困局。
崔三爷是八百里秦川最优秀的唢呐匠,想拜他为师的人络绎不绝。在他年轻时,每逢红白喜事,唢呐匠总是坐在太师椅上,受到主人家最隆重的招待。而他们的看家本领便是《百鸟朝凤》,非德高望重者不能受,非班主不传,代代如此。
但在天鸣接过他的班后,一切都变了。
先是迎接时的拜师礼被新人忽略,礼金越来越少,生活难以为继。
后是洋乐队强抢风头,唢呐备受冷落。
最后甚至无人来请,整个镇子,婚丧嫁娶全被洋乐队包办。
无法生活的游家班分崩离析,师兄弟各谋出路。
只有天鸣还坚守承诺,再苦也不放弃手中的唢呐。可是独木难支,他也必须要生活。
但崔三爷是撑不住了。
《百鸟朝凤》最终奏起之时,也是崔三爷魂归故里之日。但天鸣的演奏并未把他留住,他只是面带悲戚,逐渐远去。
因为他知道,唢呐已经不再。
这是吴天明导演的遗作,也是八九十年代乡土电影的最后挽歌。
艺术片正如这唢呐一般慢慢消亡。吴天明先生是第五代导演的带路人,他们也奉献了中国电影中最辉煌的一段历史。
历史也只是历史。
第五代导演功成名就之后,纷纷投身商业大片,特效,好莱坞,票房满天飞。
似乎无人再想起那段充满张力与血汗的过去。
只有吴天明还在怀念,还在尽自己所能去追寻,耗尽心血去做出这样的作品。
都没有错。
人们变了,只能用商业大片来满足他们的口味,艺术片只会门可罗雀。
毕竟电影需要的是赚钱,毕竟导演和制片方要求的也是赚钱。
传统终将逝去。
但我仍会怀念。
我会怀念那些为继承不顾一切的人们。
我会怀念那些为传统耗尽心血的人们。
我会怀念那些逝去的,永不再回的美好。

评论(6)

热度(90)
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图片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